重庆君正新型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电 话:023-60776666
手 机:15703040215
传 真:023-60776666-804
真诚期待您的来电,为您解答箱梁内模,气囊内模,橡胶内模,内模等产品详细使用说明及价格
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举办的,主题为“强化食品安全科学基础,实现社会共治”的2014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于4月17-18日在京召开。图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李宁发言。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李宁在近期召开的“2014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就“塑化剂的管理及风险评估”做了主题演讲。他表示塑化剂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目前各个国家都没有制定食品塑化剂限量标准,部分塑化剂允许做食品包装材料。此外,他认为我国塑化剂摄入量风险并不高,基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和科学的原则,我们并不需要制定食品中塑化剂的邻苯二甲酸脂类物质的限量标准,但是对于个别食品里含量高的事件要进行关注。
塑化剂是什么
李宁表示,在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发生之前,人们还不太熟悉塑化剂这个名词,2012年酒鬼酒(000799,股吧)等品牌酒里含有塑化剂的新闻,更是让人们更加关注塑化剂。
到底什么是塑化剂?“所谓的塑化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增塑剂,它是生产塑料制品时经常使用的化学添加剂,这个增塑剂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工业,常用的增塑剂有八大类”。李宁表示,并非所有的塑料都使用增塑剂,认为凡是塑料有关的塑料都有塑化剂的观点是错误的,在聚乙烯里边塑化剂的使用量并不大。
据李宁介绍,塑化剂、邻苯二甲酸脂有两种,使用法规对塑化剂的使用做了限制,禁止使用于非脂肪性食品,不得用于接触婴幼儿食品,而且对DHB、DBP做了相关的规定。
食品中塑化剂从哪里来
到底食品中的塑化剂从哪儿来?李宁表示,首先是环境污染。他表示,塑化剂因为在塑料工业中广泛应用,它就像重金属一样,在环境中是普通存在的,环境里面的塑化剂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导致污染。此外,塑化剂是被允许用在食品包装材料里面的,借助食品包装材料的迁移也可能导致食品的污染。当然,还包括一些不法商家为了其他目的而非法添加的行为。
李宁表示,在欧盟、美国、日本是允许部分邻苯二甲酸脂类物质用在食品包装材料里面的,相关法规都做出了规定。我国的法规基本和欧盟一致,欧盟同样禁止其应用于婴幼儿食品。此后,2008年我国对塑化剂做了更高的规定,牛奶被列入高脂肪食品。2012年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含有DEHP和DBP的塑料禁用于酒精含量20%以上的酒精饮料。本身邻苯二甲酸不允许添加在食品,所以台湾塑化剂事件以后,我国把18种邻苯二甲酸脂类都列入名单加强监管。
塑化剂是否安全
那么,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塑化剂到底对人的身体有多大危害?李宁表示,国家风险评估专家委员都对其做了充分评估。塑化剂首先是低毒性的,动物实验发现它对健康可能会造成内分泌干扰作用,但是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到底塑化剂健康指导值安全限量是多少,李宁表示,国际上对塑化剂也进行了评估。比如说DEHD,一天每公斤体重的人可以吃0.05毫克,BBP可以吃10个微克,这个剂量下也可以认为对健康有安全,没有风险。
到底中国食品里塑化剂污染水平是什么样的?李宁认为,台湾塑化剂事件以后,国家开展了应急监测,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里面也部署了对各地食品的监测,应评估需求,重点对一些食品开展了塑化剂的检测,结果显示各类食品都有检测出塑化剂,包括婴幼儿食品。
“通过比较发现,我们国家塑化剂的摄入量并不比别的国家高”,李宁表示,塑化剂被大家越来越关注之后,呼吁政府制定相关标准,但是标准一般是针对污染量比较高的物质、或者对健康有很大危害的成份而制定,“各个国家都没有制定塑化剂限量标准,但是又可以检出塑化剂”。
zui后,李宁强调,基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原则,基于科学的原则,我们并不需要制定食品中塑化剂的邻苯二甲酸脂类物质的限量标准,但是对于个别食品里含量高的事件要进行关注,而且溯源可能的污染原因,改变工艺降低它的污染。
塑料网讯:全球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商Oxea于周一宣布,至2015年第四季度,其位于欧洲地区的DOTP年产能将提升5万吨。DOTP是一种通用级塑化剂。
Oxea已与一家未经身份确认的第三方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生产DOTP,原因是市场对DOTP、DINP等环境友好型塑化剂的需求上涨。
“欧洲市场对不含邻苯二甲酸酯的塑化剂的需求正迅速上涨。作为DOP和DINP的主要替代产品,DOTP因此受益。我们的产能相应需要提高。”Oxea项目负责人Christian Boehmer说道。
该公司称,此举也反应出塑化剂行业的结构变化。根据欧盟Reach计划,至2015年2月,DOP等传统塑化剂将被逐步淘汰,停止使用。
在此消息发布之前,欧洲DOP市场进行了新一轮合理化整顿,包括阿科玛公司关闭其位于法国Chauny的工厂,据悉该工厂将在三月底前停止所有业务操作。
在欧洲继续生产DOP的公司包括波兰ZAK(6万吨/年),捷克Deza(5万吨/年)和意大利Polynt(7万吨/年)
DOTP是一种通用级塑化剂,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如汽车行业、建筑行业和地板系统等。DOTP所采用的原料与竞争产品DOP同为2乙基己醇。
塑料网讯:3月14日,广东消委会公布近期对保鲜膜和一次性杯产品比较试验的结果,检验结果显示超两成塑化剂有值,并提醒消费者注意防止塑化剂潜移默化的伤害。据介绍,本次试验样品从市场上购买所得,共40批次,涉及36家生产企业生产的40个保鲜膜和一次性杯产品。产地主要集中在广州、上海、浙江、佛山、中山、珠海等地。
检验结果显示,有11个批次的产品检出塑化剂有值,有关检出有值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
消委会指出,虽然塑化剂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代谢排出,对健康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主要取决于摄入量。但塑化剂类似于人工荷尔蒙,具有雌性激素的功能,对男性、幼儿的伤害尤为严重,长期摄取塑化剂会干扰内分泌,还会增加肝肾负担,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在造成慢性伤害。
经征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消委会针对消费者购买该类产品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看外包装要有QS标志、编号和生产厂家详细信息,标注PE或聚乙烯的保鲜膜可以放心使用,而PVC或没有写材质的尽量不要选;其次看透明度,PE材质为白色,透明度差,而整卷颜色泛黄的多为PVC材质,且透明度好;此外还可以用手揉搓辨别,PE保鲜膜一般黏性不强,用手揉后容易搓开,而PVC保鲜膜则黏性较好,用手揉搓不易展开。
塑料网讯:白酒塑化剂问题再度困扰白酒企业。昨天,《消费者报道》公布了自行送检4款品牌白酒的塑化剂检测结果称,酒鬼酒(000799,股吧)塑化剂严重超标427%,10年红花郎酒超标243%.不过,该媒体并未公布送检产品的详细信息,目前尚不清楚涉及的具体批次。
有专家指出,研究表明部分种类的塑化剂对人和生物有害,但对于人体的毒害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我国卫生部门的研究认为白酒中的塑化剂在适量饮用的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据了解,国家有关塑化剂风险评估的新标准预计到明年才能完成修订工作。
白酒塑化剂可排除人为添加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表示,白酒中的塑化剂目前可以排除人为添加的必要,国家卫生计生委此前曾有说明,污染的源头可能来自企业使用的塑料输酒管道。
“通过对白酒生产过程的全面跟踪、查定,已知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塑化剂。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袋包装、成品酒塑料瓶包装、成品酒塑料桶包装等。”中国酒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早在2012年上半年,贵州仁怀县就已强制要求茅台(600519,股吧)镇包括茅台集团,取缔所有酒类生产过程中的塑料制品。
“其实在塑化剂风波发生之前,行业和企业已经开始注意这事,陆续更换了不锈钢设备。风波发生后,在生产流程中更是避免使用一切塑料制品。这方面的检测也加强了,设备更新后出的酒基本检不出塑化剂,”一位不愿具名的酒厂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但是,2012年以前流通到市场的酒和存起来的老酒里很难保证都没有,白酒越陈越香,越老越值钱,做高端产品特别是年份酒要用到陈年基酒,说里面一点没有不现实,但企业会尽力控制残留量保证安全合格。”
标准有望2015年完成修订
根据国家卫生部的规定,塑化剂的限量标准为1.5mg/kg.对此,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表示,卫生部的511函将所有食品中塑化剂含量用同一个简单的数值来规范,本身就是匆忙应急的,是粗线条,也是不够科学的。
有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塑料瓶塞也是酒中塑化剂的一个来源,就算酒在生产过程中都不含(塑化剂),但封瓶出厂后随着酒精与塑料瓶塞的不断接触溶入,酒的塑化剂含量还可能逐渐积累。“所以还是应该制定一个科学的限量,这需要大量研究,不是马上就能拿出来的。”
“关于白酒塑化剂含量和人体健康风险等问题,还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科学评估才有依据。”全国白酒标准化委员会主任郭新光说。
据专家介绍,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常用于儿童玩具、塑料制品以及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中,有研究表明部分种类的塑化剂对人和生物有害,但对于人体的毒害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我国卫生部门的研究认为白酒中的塑化剂在适量饮用的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2013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将控制塑化剂指标等新问题列入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一旦发现成品中的塑化剂含量高于卫生计生委通报的风险评估值的,一律不得出厂销售并立即停产整顿。不过,这份通知里并未明确给出卫生计生委通报的塑化剂风险评估值。而2013年12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部副主任张俭波在媒体上表示,相关的新标准预计2015年完成修订工作。
塑料网讯:目前,塑化剂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可怕的印象,然而在许许多多的食品包装中,无一不见塑化剂的影子,确切的说塑化剂已经跟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但塑化剂真如网络所说那么可怕,其实,每种食品塑料包装都会添加适量的塑化剂,但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量,便对人体无大伤害。
食品中塑化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带入的;二是食品加工、传输和包装等过程产生的。前者是直接添加或引入到食品中的;后者是在与食品的接触过程中迁移污染的。
自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以来,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始终没有退出人们的视野,一旦某个食品,甚至食品的包装被曝含有“塑化剂”,哪怕极其微量,都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达到了“谈塑色变”的程度,无形中给该产品下了“封杀令”。
2012年“酒鬼酒事件”的发生,再次引起人们对食品包装、容器、输送管道、加工机械引入塑化剂污染的高度关注,使人们产生了“包装中塑化剂等同于食品中塑化剂”的误解。但食品专业人士认为,应科学看待食品包装中的塑化剂,食品包装中含有塑化剂,并不等同于其内容物中的食品含有塑化剂,更不能据此判定该种食品不安全。
为保护消费者健康,2011年以来,原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多个法规及标准,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包装容器中的塑化剂含量做了相应的规定。
因此,食品包装中含有塑化剂并不等同于食品中含有塑化剂。目前,经过一系列的塑化剂风波之后,塑料原料和包装生产企业都在有意识地加强塑化剂的管控,所以,这些企业基本不存在人为添加塑化剂的行为。但因长期的环境和管道污染导致的塑化剂残留,还需一个逐渐消除的过程。
如果食品包装物中不含塑化剂,肯定不会发生塑化剂迁移的问题,控制包装中不含塑化剂是终极的目标,也是保证食品免受包装污染的完全之策。但在塑化剂逐渐退出整个化工原料生产工艺和环节的过程中,当发现微量塑化剂时,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将食品包装中塑化剂的风险与食品中塑化剂的风险等同,而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评估其迁移量,再评判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塑化剂在食品包装材料中并非随意使用,国家标准对使用量、残留量或迁移量有严格规定,比如DEHP从包装材料跑到食品中的量不能超过1.5毫克/公斤,这与发达国家的管理规定是一致的。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制定食品中塑化剂的限量标准,因为管理好包装材料就足够了。
而使用塑化剂是塑料加工工艺的需要,同时也能赋予产品一些有益的特性,因此它被允许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这和直接加入食品完全是两码事。比如DEHP可以用于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多种材质的食品包装材料,在欧美它也是允许使用的。
塑料网讯:作为包装材料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塑料包装一出现就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如果你说你从来没有接触过塑料包装那就说明你肯定不是生活在地球上。可见塑料包装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因为塑化剂的问题,人们现在是谈“塑”色变,这多少有点杯弓蛇影的意味。
为保护消费者健康,2011年以来,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多个法规及标准,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包装容器中的塑化剂含量做了相应的规定。自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以来,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始终没有退出人们的视野,一旦某个食品,甚至食品的包装被曝含有“塑化剂”,哪怕极其微量,都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达到了“谈塑色变”的程度,无形中给该产品下了“封杀令”。
塑料包装杜绝人为添加塑化剂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中塑化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带入的;二是食品加工、传输和包装等过程产生的。前者是直接添加或引入到食品中的;后者是在与食品的接触过程中迁移污染的。
关于食品包装中的塑化剂,多个实验室都发现并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包装物即使含有塑化剂,但不一定迁移到食品中,例如,塑料包装中虽然含有塑化剂,但不一定会溶出、迁移到食品中。江苏常州进出口工业与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国家食品接触材料实验室对100多份样品试验研究发现,包装中含量低于5毫克/公斤的塑化剂,采用油脂类食品模拟物正己烷和异辛烷分别在室温、2小时和60℃、1小时的条件下,其迁移量均小于0.1毫克/公斤。在所测样品中,即使含量大于100毫克/公斤的塑化剂在水性或酸性食品模拟物中,迁移量也均低于0.1毫克/公斤。
因此,食品包装中含有塑化剂并不等同于食品中含有塑化剂。目前,经过一系列的塑化剂风波之后,塑料原料和包装生产企业都在有意识地加强塑化剂的管控,所以,这些企业基本不存在人为添加塑化剂的行为。但因长期的环境和管道污染导致的塑化剂残留,还需一个逐渐消除的过程。如果食品包装物中不含塑化剂,肯定不会发生塑化剂迁移的问题,控制包装中不含塑化剂是终极的目标,也是保证食品免受包装污染的完全之策。但在塑化剂逐渐退出整个化工原料生产工艺和环节的过程中,当发现微量塑化剂时,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将食品包装中塑化剂的风险与食品中塑化剂的风险等同,而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评估其迁移量,再评判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